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女频小说>莽哥故事> 第3章 (4)脱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4)脱困(1 / 1)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莽哥就起床了,把昨晚上换下来的脏衣裳卷成一团,塞到床底下,换上干净衣裳和草鞋。梳洗完了,幺师(跑堂的伙计)才开始唱送客谣:“农舍金鸡叫,东方发白了,天气好晴朗,不冷又不热,包袱行李收拾好,看下东西少不少;出门清理好,转来(回来)不好找。”

莽哥也没得啥子收拾的,空脚两手出了幺店子。黑山子也是个小场,有点像牛王庙,只有一条街,路边尽是些矮趴趴(低矮)的房子,只有一两栋像样点的,开了些杂货店、茶馆和幺店子;街上人不多,偶尔有三、五个背包拿伞的行脚商人,从幺店子出来,顺到街道走了。一个老头挑着担子,在街道上来回走着,嘴里长声夭夭(拉长声音)的喊道:“醪糟儿——糍粑!醪糟儿——糍粑!”

莽哥喊住老头,要了一碗醪糟儿,四个糍粑,站在挑子跟前吃了;顺便向老头问了路,顺到街道往北出了场口,往黑山子而去。

黑山子也是山名,却不是孤零零的一匹(座)山,而是连绵十几里的一片老林子。这里山不高,但是树很多,木棉、香樟、棬子树和其他一些不晓得名字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树,密密麻麻的生得漫山遍野都是,正是人迹少至、狐兔横行的去处。但是,这里却有一条通向青神的山路,人来人往很是闹热;只是这一片地广人稀,又逢乱世,偶尔碰到几个拦路断道的抢客棒老二(土匪强盗),也不奇怪。因此,来来往往的生意人要过黑山子,都会邀邀约约的一路走。

莽哥不管这个,一个人顺到山路,走了大概五、六里,爬上一个山坳,看到路边的平坝坝(平地)上,用木头和竹竿搭了个棚子,旁边有一跟脸盆粗的核桃树;棚子有些旧,门前用竹竿挑了一面红旗,上面写了个“茶”字。莽哥虽然认不到字,但也晓得这里是个茶棚子,团转看了一圈,点点脑壳,自言自语的说道:“是这里了。”

说完走进棚子,发现里面用竹片隔成两半:外头堂子里,一共摆了八、九张桌子和一些板凳,稀稀拉拉的坐了七、八个客人,正一边喝茶,一边小声摆龙门阵,旁边放了些背兜、箩篼、扁担之类,看样子像是行脚赶路的山民。透过竹墙,可以看到隔壁有个大灶,上头搁了口铁锅,一个老头弯腰驼背的坐在树墩子上,正往灶孔添柴。

莽哥找了张靠窗的桌子坐下,喊道:“老板,来碗茶!”

隔壁个那老头抬起脑壳朝这边看了一下,答应道:“来喽——”

接着,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从竹子碗柜里拿了茶碗,从灶头上提起茶壶,快步走了出来,给莽哥冲上茶,弯了一下腰,道:“客官,你慢慢儿喝。”

说完转身又到隔壁去了。莽哥接过茶碗,也不喝茶,把盖碗揭下来,搭在茶船儿(四川茶馆里多为盖碗茶,上有盖碗,下有托盘。托盘称茶船儿)边上,转过脑壳,若无其事的欣赏起窗外的青山绿树。

过了一哈儿,老头出来掺茶(给茶碗续热水),看见莽哥的茶碗,先是一愣,上下打量一下莽哥,突然问道:“哥弟从哪座山上来?”

莽哥站起来,答道:“从瓦岗山上来。”

“敬的啥子神?”

“敬的关二爷。”

“烧的啥子香?”

“三柱半香。”莽哥答完这句,上前两步,把袖子拉起来,右手竖起大拇指,放到左手下头,左脚前跨半步,翘起脚尖,身子半侧,甩歪子行了礼,说道:“兄弟姓老拱(姓朱),名叔广,资中珠溪河小码头六合公十排跑堂老幺。闻得贵码头老摇(摇舵的舵把子、龙头老大)秦松泰秦大哥有仁有义,有能有志,在此拈旗挂帅,招聚天下英雄豪杰,栽下桃李树,结下万年红,特来与秦大哥随班护卫。

初到贵码头,理当先用草字单片,到秦大哥龙虎宝帐,请安投到,禀安挂号,有宝献宝。只是兄弟少在书房,多在山岗,礼仪不周,衣帽不正,过门不清,长腿不到,短腿不齐,跑腿不称。上四排哥子,下四排兄弟,上下龙兄虎弟,兄弟请安不到,拜会不周,全仗你哥子,金咐银咐,与兄弟我出个满堂上咐。

兄弟是上山遇虎,过河沉船。闻得秦大哥常带兄弟伙,手抱一杆令字旗,二龙绕海旗,三才天地旗,四方斗底旗,五虎群羊旗,六丁六甲旗,七星明月旗,八门金锁旗,九宫八卦旗,十面埋伏旗、龙凤旗、日月旗、飞虎旗、请给兄弟我打杆义字旗。”

掌柜的连忙叉手回礼,说道:“好说,好说,不知你哥子(兄弟)驾到,未曾收拾少安排,接驾来迟休见怪。哥子仁义胜过伯桃与角哀,威风胜过瓦岗寨;交结胜过及时雨,讲经上过说法台,好比千年开花,万年结果老贤才,满园桃花共树开。早知是你哥子驾到,自当三十里铺毡,四十里结彩,五里排茶亭,十里摆香案,派三十六大满,七十二小满,摆队迎接你哥子,才是弟兄伙的道理。”

两个人这一番话,是袍哥初次见面的切口(黑话)。莽哥那段话的意思除了客套外,还表明了自己遇到麻烦了,专门来找人搭手(帮忙)的。茶馆掌柜摸不清莽哥啥子来头,只应了一番客套话。按理说,一般袍哥出来拜码头,都会拿自己堂口的名片,只是莽哥从珠溪河出来的时候,只穿了根窑裤,哪里来的名片?

说到这里,有些看官可能会问,袍哥到底啥子东西哦,整得这么复杂。朱二娃在这里啰嗦两句:

袍哥这个词啷个来的,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从《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来的,这种文人的说法,朱二娃不是很赞同;朱二娃觉得另外一种说法更站得住脚,就是三国时候,关羽关二爷投降曹操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