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都市言情>至高权力> 第607章 沈鸿涛又要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7章 沈鸿涛又要来(1 / 4)

最终还是主持人黎光南打破了会议室内的成绩。

黎光南板着脸说道:“曹振峰同志,我们这里是互动研讨会,不是人才推荐大会希望你把握好说话的内容。

另外你的时间已经超时了,现在请其他同学发表你们的言论吧。”

接下来,省部班和中青班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友好的探讨,每个中青班的学员在这次难得的互动探讨中,都在积极的表现自己,谁都想通过这种难得的机会,进入省部门大佬的视野。

因为谁也不知道,省部班的哪位大佬将来会直接进入中枢。

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的互动探讨,整个活动圆满收官。

随着主持人黎光南宣布下课,众人纷纷往外走去。

林飞扬跟随着人群往外走就在此时。

他刚刚走到门口处,便看到省部班的副班长楚志国满脸含笑着站在门口处看着他。

林飞扬只能向楚志国微笑着点了点头,就想离开。

楚志国却笑着说道:“林飞扬同志,刚才你在互动研讨会上惜字如金,我感觉到很不过瘾,所以我想要亲自听一听你对于形式主义有什么见解。”

林飞扬身边,曹振峰使劲的捏了林飞扬一把,给他使了一个赶紧表现的眼神。

林飞扬却是微微一笑:“楚省长,我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

楚志国只是满脸含笑着盯着林飞扬:“林飞扬同志,之前在讨论会上,你身边的这位朋友曹振峰可是含泪吐血推荐你的,如果你要是什么都说不出来的话,恐怕会让大家对曹振峰的人品和他的眼光产生强烈的怀疑,我想你也不希望你的好朋友因为你的低调隐忍而受到牵连吧?”

林飞扬眉毛向上挑了挑。

如果要是此事只和自己有关,他无所谓,但是楚志国的话却让他不得不考虑,如果自己继续低调下去的话,别人会怎么看待曹振峰。

既然楚志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林飞扬缓缓抬起头来,笑着说道:“楚省长,恕我直言,现如今我们无处不形式主义,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形式主义来反对形式主义。

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之前陈星宇和曹振峰分别指出了脚尖上的形式主义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过和笔尖上的形式主义相比,前面的这两种形式主义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楚志国依然满脸含笑着盯着林飞扬:“什么是笔尖上的形式主义呢?”

林飞扬轻轻叹息一声:“楚省长,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些年来,各级部门单位汇报工作的笔头越来越卷了吗?

甚至不少汇报材料绝对说得上是妙笔生花,数据案例全面详实,包装形式丰富多彩,但如果你仔细检查,就会发现有的文稿谈成绩浓墨重彩,说不足轻描淡写;有的真话只说一半,让群众意见“潜水”;有的甚至不惜给数据“注水”,往自己脸上“贴金”。

还有的单位,为了甩锅避责,搞层层报批,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用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出了问题就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

可以这样说,现在笔尖上形式主义的花样不断翻新,对工作造成的干扰越来越大。

更令人感觉到触目惊心的是笔尖上的造假行为屡禁不绝,甚至连重大的统计数据都敢明目张胆的造假。

为什么很多老百姓总是说我们每个月三四千块钱的工资,为什么被平均到了1万多呢?

类似的问题犹如过江之鲫,为什么会这样?

说到底还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深蒂固。

最关键的是,很多人的政绩观是病态的!

他们认为,花大量功夫写总结、做规划、算数据,只是为了“涂脂抹粉”,而不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因为只有把汇报材料写的花团锦簇,他们才能让领导满意,让上级满意,让自己舒服,也能出成绩。

至于说数据的真假无所谓!

至于说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无所谓!

因为老百姓在他们这些人的眼中算个屁!

因为老百姓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说到此处,林飞扬语气沉重的看向楚志国说道:“出省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存在着许多新的、复杂的、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对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任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横行,我们对风险的判断就可能不准,对策略的思考就可能不深,对群众的意见就可能无感,就难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楚志国听完林飞扬的分析之后轻轻点了点头:“林飞扬同志,你的这句笔尖上的形式主义真的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呀。

以前我们都以为材料写得好表现的是一个秘书班子的水平。

但是现在看来,这里面也潜藏着一些问题。

那么你认为怎么样才能避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呢?”

林飞扬满脸苦涩的说道:“楚省长,恕我直言,笔尖上的形式主义是永远都无法避免的,因为上有所好下必所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是,我们却可以想方设法的去消除和减轻笔尖上形式主义的行为。

首先,要想治理笔尖上的形式主义,首先要治理懒政惰政的思维。

有的干部缺乏实事求是精神,对工作思考不深不透,对现实情况不管不顾,为完成材料,复制粘贴、东拼西凑,这种材料上得了“台面”,却下不了“街面”,实属浪费时间。

还有一些干部,工作中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只能用“笔尖”来应付。

更有甚者,有的照抄其他部门文件甚至是照抄其他省的文件忘了修改时间,有的年终述职与别的单位如出一辙,还有的文明标语连地名都没改,令人啼笑皆非。

其次,要想治理笔尖上的形式主义,必须要让干部敢说真话、愿意说真话。

但问题是,真话很难听,甚至会得罪人,谁愿意为了公众的利益去得罪领导和同事呢?

现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问题触及更坚固的利益藩篱。有的干部对其分管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也很清楚,嘴上还可说说,但白纸黑字落到笔尖风险太大,还不如你好我好大家好,把真问题“埋在水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