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都市言情>寡妇村> 第九十一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一章(1 / 2)

公元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那一天值得史学家永远记载,张学良跟杨虎城二位将军在临潼对蒋委员长实行了兵谏。有关兵谏的细节人墨客已经从各个角度广为描写,我在这里就不赘述。只有一个细节需要补充,据传谈判代表赴长安参与解决长安兵谏的路上,遭遇了不明身份的武装部队的袭击,周恩来先生从那次袭击侥幸逃脱,促成了抗日联合阵线的组成。

至此,我们这幕大剧才拉开了正本。作者的本意就想从这里写起,结果不知道怎么搞得一下子写了洋洋三十万言,都没有交待清楚抗战前夕凤栖那片热土的风土人情,感觉有些遗憾,好像要写的事件太多,结果每一件事都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并没有深入透彻地挖掘,作者喜欢简单明了的写作风格,不知道怎么搞得越写越啰嗦,再不及时打住,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小少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

长安兵谏平息以后,蒋委员长顺应民心,团结全国所有的力量一致抗日,驻扎在凤栖的东北军来的神奇,撤得迅,一夜之间全无踪影,据说没有开赴抗日前线去打日本,而是被蒋委员长改编,把整支东北军切割成许多小块,编入其他国民军之。而杨虎城将军率领的十七路军下场更惨,全军将士基本上遭到了国民政府的暗算。

长安兵谏以后,杨虎城将军被关进了渣滓洞集营,四九年全国解放前夕被暗杀:张学良将军被蒋委员长软禁终身。无论史学家以后怎么解读,无论政治家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这两个人物进行剖析,最起码他们都在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抹的一笔,我敢断言,他们二人在发动兵谏时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绝对没有个人的一己私利,他们改变了国的历史,却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既然大人物的命运都无法由自己操控,那么全国的老百姓更是身陷战争灾难的旋涡之无法自拔,不过小人物的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只要有一口吃喝就能活命,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仍然能看见一株株黄花迎风绽放。东北军撤离凤栖的前夕,宋军长已经预感到这支部队朝不保夕,他完全有机会带领部队哗变,参加领导的红军,可是宋军长跟随张作霖、张学良将军父子二人几十年,军人的天职不允许他弃暗投明,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上边派来的要员把他的军权全部剥光,最后身陷囹圄,病死在狱。

宋军长对于他亲自枪毙了十几名强抢民女的士兵后悔不迭,撤离凤栖前还惦记着刘启来和二妮,他不忍心拆散那对患难夫妻,把夫妻俩叫到当面,亲自掏出书信一封,打发夫妻俩一些路费,要夫妻俩到陕北去找周恩来先生,刘启来和二妮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系后话,我将在适当的时候向大家表述。

凤栖人第二天早晨就知道长安发生了兵谏。叫驴子死了,叫驴子酒馆关门许多天,闲汉们没有地方谝闲,纷纷涌到八条腿的羊肉泡馍馆,葛罗锅年事已高,他的儿子葛有亮子承父业,儿子看起来比老爹爹随和,门楣上斜插一幌子,幌子上写着“口口香”三字,但是凤栖镇的人仍然把那羊肉泡馍馆叫做“八条腿”,葛有亮也不介意,只是羊肉泡馍馆比那叫驴子酒馆小许多,闲汉们一进来就把整个饭厅占满,葛有亮也不好意思赶那些人走,就在后院摆了两张桌子,让那些闲汉们到后院谝闲,冬月天人坐在院子里就不是滋味,大家还是涌到饭厅里来,真正吃饭的人端上碗没有地方坐,只得坐到院子里边。就这也不影响葛有亮的生意,叫驴子死后八条腿羊肉泡馍馆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大家闲谝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那蒋委员长究竟该杀还是该放?大家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几日十二能也没有心思教书了,给学生们放了假,加入到谝闲的队伍里边,可那十二能一改当年那种遇事爱发表意见的传统,静静地坐在一边听大家辩论,一句话也不说。有人便怂恿十二能发言,认为屈老先生肯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十二能捻须长考,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杀与不杀,利弊各半。闲汉也有识断字之人,便也对答两句:孰利孰弊?愿闻其详。那十二能便以经据典、咬嚼字,说出一番道理来:当年安禄山举兵造反,一举攻克长安,唐王李隆基率领武百官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所有的将帅都把矛头直对唐王宠妃杨玉环,李隆基迫于无奈,只得下令赐死杨玉环,可怜绝世佳人,死于兵谏。现今国内乱局于当年安史之乱并无二致,南京的何应钦、汪精卫之流,出于不可告人之目的,期盼蒋委员长“立死”。蒋委员长死不足惜,只是在当今国内忧外患,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统领国收拾目前这种局面,所以鄙人认为,如何处理长安兵谏,当以民族大义为重。

闲汉大都是一些没有化的“杠客”,能听懂十二能宏论的没有几个,有人便冒然问道:长安兵谏是不是也跟宋美龄有关?是不是也应当赐那宋美龄丈二白绫?跟杨玉环一样,自缢身亡?国的宫廷内乱全由女人引起,想那宋美龄也逃脱不了干系。十二能顿足道:非也非也,山野村夫不得妄加猜测,那宋美龄也算得女英贤,绝非妲己、杨玉环之流能比!切不可牵强附会,辱没蒋夫人的人格!

杠客们哄堂大笑,你一会儿说现今国内之乱象跟当年安史之乱并无二致,一会儿又说蒋夫人跟那杨玉环无法相比,我们倒听糊涂了,这宋美龄在长安兵谏究竟担当了什么角色?十二能愤然道:长安兵谏跟宋美龄根本就没有关系!有杠客当面质问:听说宋美龄已到长安,她跑到长安作甚?

十二能站起来,拂袖而去,临出门时叹道:堂堂华庸人太多,跟这些山野村夫无法辩得明白!杠客们毫不在意,有人指着十二能的脊背反唇相讥:我看你才是庸人。

长安兵谏的消息很快传到山寨,杨九娃倒不去关心蒋委员长的死活,蒋委员长是死是活跟他无关,他一生胸无大志,不爱关心天下大事,可是凭感觉他意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